登录

/

注册

首页 > 亿科前沿 > 文章详情
【中国科研】Nature《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科研经费逐年增加却难申请,公平吗?
TechMan 2015-11-27
导语

当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研资金都日益面临压力之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却助推了研发投入的大幅增加。过去20年,中国研发投入的复合年增长率 为16%(按可比价格),到2014年已达1.33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 值(GDP)的2.1%14。这些资金多数投入了产业的技术开发活动。高等教 育和公共研究机构获得了总研发投入的约五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来自政府 拨款。我们的重点调研对象是大学和研究所里的科研人员,其最主要的资 金来源有三个: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 科学技术部以及这些科研人员所在的大学或研究所。对于大学和研究所而 言,其科研基金主要来自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科研基金的分配机制对于 中国科研人员及其科研工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的调研发现,近年来 科研基金分配流程在公平性和效率上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一些领域需要 做更多的努力。


优先平衡

令人有些不解的是,尽管中国政府的科研资金在快速增加,但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仍觉得,获取科研资助在过去5年里变得更困难了。竞争加剧肯定是其中一个原因,因为从海外归来的高层次科研人员在不断增多,在国内建立实验室的年轻科研人员也增多了。不过,资金分配结构不够合理也可能是一个原因。 接受我们调研的科学家们认为,以下几 个重要的方面尚可加以改善。

首先,中国的科研资助机构可更多地资助基础研究,以推动有深远影响的创新。当前的资助机制更偏向于应用研究,因为这能产生更为直接和立竿见影的影响。但是,基础研究也很重要,在许多情况下其影响会更为深远。目前, 基础研究经费仅占中国全部研发投入的 5%,这一比例远低于美国的18%,英国 的16%以及日本的12%。在接受调研的 PI中,有超过80%的人认为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

当然,由于本次调研的科研人员大部分都从事基础研究,得出这一结果或许并不奇怪。不过,美国、英国和日本对基础研究都有大量投入,因为许多应用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进展,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基础研究的发现。癌症的免疫疗法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该领域的研究有望提升人们治疗多种主要癌症的能力,但支撑这一重大进展的研究都源自人体免疫学方面相当基础性的研究。

其次,持续投资于看似‘天马行空’的创新想法,有望带来长期收益。一定风险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其固有的不确定性,最具创新性的想法往往一开始就不会受到太多认可。中国和许多国家一样,通常会优先资助那些建立在过去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项目。有四分之三接受调研的PI认为,对于潜在影响和实际价值尚不清晰的研究项目, 资助机构敢于承受风险予以支持的力度还不够。而对一些小众课题或新兴领域的资助,则往往受限于评审者的研究背景,以及资助计划对学科领域的要求。

但情况正在改善,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金委的“面上项目”。该计划每年资助约1.5万个项目,为期4年,平均资助金额为80万元人民币。“面上项目”促进了创新性的研究,因为它鼓励科研人员在基金委规定的资助领域内自由选择课题。由于广泛覆盖了各种基础学科, 以及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科研人员,该计划还有助于推动各学科的平衡和协调发展。此外,基金委还针对看似“天马 行空”的研究申请,为高风险项目提供为期一年的小额资助,并推出一个特别计划以资助重要的“非共识项目”。这些举措都代表着中国在资助创新研究上的巨大进步。

再次,资助机构可更多地扶持优秀的青年科学家,以提高科研生产力并获得长期效益。中国的年轻PI在刚刚开始独立研究时,可以获得政府和科研机构提供的支持。科研机构通常会给年轻PI提供一笔启动资金,并以此作为合同的一部分,以帮助他们启动实验室和研究项目。政府也有资助年轻科研人员的专项资金,如自然基金委的“青年科学基金”、以及竞争更加激烈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见表1)。中组部的“千人计划”也设有“青年千人”项目,旨在从海外吸引40岁以下的优秀科学家。最 近,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也设立了资金规模较小的“青年科学家专题”。

不过,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现有项目尚有提升的空间。目前还缺少一些专门面向年轻科研人员的规模更大、更稳定的资助项目。年轻科研人员最容易申请到的项目,如基金委的“面 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以及科研单位的启动资金,通常规模在20 到80万元人民币,为期3至4年(见表1 )。对于最有创新性和生产力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来说,这种资助规模可能不足以维持实验室运转。真正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往往需要更长期的努力和更多的资金投入。而对年轻科研人员资助力度最大的项目往往名额紧张, 竞争非常激烈。申请人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不同渠道寻求各种资助,这分散了他们的研究精力。而且3 年的期限也太短,因为在许多领域光是建立一个实验室就需要2至3年。

许多年轻科研人员还无法申请一些重大资助项目,数千万到数亿元人民币的重大项目,通常只给予一小部分高级别的科学家,让研究领域在这种大项目之外的年轻科研人员无缘于此。 尽管这些重大项目很重要,符合国家利益,但也不宜过分强调,以免挤占范围更广的小型项目的资金,特别是面向年轻科研人员的项目资金。科研人员通常在三十多岁到四十多岁时最有创造性和生产力,所以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科研资金对于创新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增加人员劳务费可以帮助改善研究效率。政府部门通常会设置某些类别的经费预算上限,以限定资金的使 用。用于支付研究人员薪酬的预算上限常常较低,一般为10%到15%,而设备和实验材料的预算上限则高得多。在大多数科研制度成熟的国家,人员薪酬的预算分配更有弹性,甚至有可能占到研究项目直接费用支出的一半以上。中国不在机构编制内的研究人员,如研究生、博士后研究员和合同制技术员,要依靠项目拨款来补贴微薄的薪水。较低的薪酬预算上限,让PI难以聘用到所需的人员。

更公平,还是欠公平?

很多关注中国科研环境的人常常会质疑资金申请流程的公平性和效率。在《科学》杂志2010年的一篇社评中,两位科学家讨论了当时中国科研存在的问题—资金申请的评审往往取决于个人关系或工作关系而不是科研价值,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科研创新。但是,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三分之二接受调研的PI认为评审过程的公平性和效率都已提高,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基金委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提高申请流程的公平性方面做了很大改进。不过,很多受访的PI也指出,在有些领域特别是重大项目的资助方面,仍有改善空间。

首先,科研资助机构可以更广泛地采用基于研究价值的同行评议机制,进一步提高科研环境的透明度。基金委最受称赞的变化之一就是参考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模式,采用了基于科研价值的同行评议机制。为此,基金委建立了自己的评审专家库,入选者都是各领域广受尊重的杰出科学家。

中国的科研资助机构还必须抵制个人关系对评审的影响。基金委为此采取了严格的两阶段评审程序。在“函评”阶段,评审者以邮件形式提交评审意见, 进行独立判断;“会评”则允许评审者 进行讨论,但与会者在会前对谁来参会彼此并不知情,而且投票常常在闭门会议上进行,以避免受到外部个人因素的影响。此外,申诉机制也有助于提高公 平性。

接受我们调研的科研人员,高度赞扬了这些用于防止个人关系影响的严格措施。“我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科研资助机 构中,基金委是最值得信任的,它非常公平,”一名上海的PI说。“一个典型例子就是‘面上项目’。他们有个五人小组,如果小组成员分歧太大,就会再来一轮评审。作为申请者,你也有权申诉,要求复核。这在其他机构中是没听说过的。”

更多的科研资助机构应当学习这种经验,着眼于进一步改善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小组评审时,资历更深的小组成员或院士可能会主导讨论,使其他评审者边缘化。

其次,在设计和发放重大项目的资助时,扩大科研界的参与面可以提高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在世界范围 内,重大项目通常都服务于国家战略, 并有着引人瞩目的成果。在中国,重大项目往往由政策制定者所选择的一小部分高级专家提议,其决策过程往往被认为缺乏来自更广泛的科研群体的意见。 此外,重大项目常常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和条件,结果将可申请者局限于一小部分预先决定好的人。这一做法可能会限制科研探索和创新。而且,防止利益冲突的措施还不够严格,有些参与项目设计的科学家也是申请者之一,导致了人们对不公平竞争的担忧。

严格尺度如何把握?

资金拨给科研人员之后,并非完全任由其使用,后续的评估和审计将监控资金的使用情况。虽然有必要通过检查来防范腐败和资金的不合理使用,但过度严 格的规定却有可能降低科研人员的工作效率。接受访问的PI将此视为一个重要障碍,并提出了一些能够提高科研生产力的建议。

首先,资助机构可最大程度地减少行政障碍,并增加资金使用的弹性,以帮助科研人员提高生产力、提升效率。资助机构通常会要求资金获得者详细说明预算方案,列出明细,并在获得资金后严格遵守该方案。事后如有调整,就要通过复杂的程序,并且难以获得批准。然 而,科研工作实际上充满了不确定性, 几乎不可能提前数年精确地编制预算。 对预算类别设置非常严格的上限,例如对差旅费和劳务费等的严格限制,也会妨碍正常研究活动的开展。对于有些大额资助来说,如果当年的项目资金在年底前没有用完,今后的资助拨款就会被削减。于是,科研人员不得不按期用完预算资金,这在有些情况下会导致资金使用上的低效和浪费。

基金委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以精简资金申请、评审和评估的繁琐手续。例如,2015 年4月发布了新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取消了劳务费的上限, 改进了资金余额的管 理,并增加了预算调整的灵活性。这些积极举措获得了许多PI的高度评价,其他资助机构可以效仿。

其次,简化资金使用的报告、评估和财务审计流程,让科研人员有更多时间专注于研究工作本身。过于复杂的评估流程和财务审计给科研人员带来不必要的负担。接受调研的科研人员普遍对基金委相对直接简单的项目评估机制表示 满意。但是,有一些重大项目还是要求多轮的评估和严格的财务审计。不难理解重大项目因为金额巨大,为了防范资金滥用和处置不当,需要更为严格的审计方式,但是过于繁复冗长的流程会让科研人员感到沮丧。

在接受调研的PI中,约五分之二的人反映,他们20%以上的工作时间要花在与申请资金相关的活动上(见图3)。这部分是由于激烈的竞争所致,科研人员要花费大量精力去申请资金。但是,除了花时间设计和申请研究项目外,科研人员还要花费精力去满足严格的预算和评估的要求。资深科学家由于更有可能申请重大项目,而且可能入选重大项目 评审委员会,他们在项目资助事务上通常会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些额外的负担分散了科研人员的研究精力。


为了解决目前科研资助系统中的问题, 中国政府正计划重组科研资助体系。到 2017年,中国大部分竞争性的资助项目都会整合为五大类别的科技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 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基地和人才专项。中国将建立一个多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来统一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项目与基金的布局与设置、重大任务指南及其它重要管理工作,而科研项目的管理将 由政府监督下的专业机构来执行。这是 中国对科技资助体系的重大改革,旨在优化资金分配和简化流程。

我们的调研表明,中国在改善科研资助体系以更好地支持科研人员方面正取得 显著的进步。进一步的改善将更有利于培育一个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但与此同时,中国科研文化与实践的某些方面还需要更仔细的检视。

(未完待续。。。)

其它部分地址(点击跳转):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一):摘要

《转型中的中国科研》白皮书(二):有多少海外科学家回国?

如若转载,请注明e科网。

如果你有好文章想发表or科研成果想展示推广,可以联系我们或免费注册拥有自己的主页

  • 中国科研
  • 科研资助
  • 创新
分享到
文章评论(0)
登陆后参加评论
作者 TechMan

研究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活跃作者
  • 爱因斯坦 科研工作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博士
  • 金陵 本科生 北京大学 本科
  • 梅西 本科生 北京工业大学 本科
客服微信 小编微信
联系方式:252188815@qq.com
联系电话:13581664931


发布成功!

确 定 关 闭